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与上年同期相比,各省份一季度的GDP总量排名基本稳定,上海、辽宁、四川三省市排位上升,河南、湖南、安徽、重庆、云南的排位下降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近日,全国31省份(不含港澳台)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陆续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省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由高至低排列,一季度经济十强省份为:广东(33525.51亿元)、江苏(33088.6亿元)、山东(23466亿元)、浙江(22300亿元)、四川(15246.92亿元)、河南(14945.58亿元)、湖北(13543.49亿元)、福建(13232.38亿元)、上海(12735.06亿元)、湖南(12702.4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依旧稳居前三,广东以33525.51亿元守住冠军宝座,江苏则以33088.6亿元紧随其后。此外,山东与浙江、上海与湖南之间的GDP差距不大。
2025年一季度全国各省份GDP情况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从GDP增速来看,一季度近九成省份经济同比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全国共有20个省份GDP增速在全国整体水平(5.4%)及以上。GDP增速由高至低前十强省份是:西藏(7.9%)、湖北(6.3%)、甘肃(6.2%)、安徽(6.2%)、浙江(6.0%)、山东(6.0%)、宁夏(6.0%)、江苏(5.9%)、河南(5.9%)、天津(5.8%)。与上年同期相比,各省份一季度的GDP总量排名基本稳定,上海、辽宁、四川三省市的排位上升,河南、湖南、安徽、重庆、云南的排位下降。
其中,增速最高的为西藏自治区,一季度GDP增长7.9%;排在第二位的是湖北,一季度GDP增长6.3%。增速领跑2024年GDP5万亿元以上的11个经济大省。湖北这一增速,不仅创下近12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更连续第9个季度高于全国。
GDP增速最低的为海南,一季度GDP增长4.0%,GDP增速倒数第二、三、四名分别是广东(4.1%)、重庆(4.3%)、云南(4.3%)、山西(4.5%)。其中,山西暂时摆脱了经济增速垫底的窘境,2024年一季度和2024年全年山西GDP增速均排在全国最后一名。
江苏经济迫近广东
江苏的GDP总量距离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越来越近了。一季度,江苏与广东的GDP之差仅为436.91亿元,对比去年同期数据,江苏“追”近了53.35亿元。一季度,江苏GDP增速比广东快1.8个百分点。
在经济总量迫近广东背后,江苏的“产业硬核”优势不断凸显,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升级。一季度,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2%,为三省最高。其中,先进制造业较快增长,起到工业“压舱石”的作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11.2%,比去年全年分别加快3.8个、2.5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5.1%、71.3%;新能源汽车、服务器等工业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3%、26.1%。
近年来,江苏正从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加快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不只是江苏,长三角地区省份在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季度,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3%,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0.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汽车产量增长18.2%、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83%,工业增长1.1倍,集成电路增长19.5%。前两个月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5%,对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38.9%。
近年来,长三角的区域创新协同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6月,《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发布。该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五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年—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程。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长三角协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在业内专家看来,长三角的整体强劲增势与其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快速推进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显著,城市间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结构多元、产业主体丰富,主要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既各具特色又紧密关联。
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工作方案》和监测制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32.6(以2015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3.3。
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年均提高3.3,六个分项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长三角区域示范引领指数稳步增长,2023年为126.9,比2022年提高2.9,与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2.2。当前,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建指数提高显著,2023年为154.3,比2022年提高5.0,与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6.0。长三角区域协调共进指数逐年提高,2023年为130.2,比2022年提高1.6,与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5.1。
中西部省份最敢花钱
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下,“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成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首。今年以来,各地出台各种务实举措,想方设法促消费。
哪些省份最敢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在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中,有18个省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跑赢全国均值(4.6%)。
分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更敢花钱。一季度,社零总额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区就占了七位,分别为:西藏(11.1%)、湖北(7.3%)、河南(7%)、内蒙古(6.7%)、新疆(6.7%)、山西(5.9%)、宁夏(5.9%)。其中西藏、湖北、河南位居全国三甲,西藏以11.1%的社零总额增速名列榜首。
《财经》了解到,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省份和城市在促消费上“实招”“新招”连出。例如,湖北各地以新业态、新场景、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深层次挖掘消费潜能,创新文旅供给。近年来,省会武汉扎实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美食之都”“咖啡茶饮之都”“便利店之都”等消费新名片。武汉还推出音乐节、空中赏樱、夜游长江等文旅项目,精准捕捉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
《财经》注意到,中西部城市的夜市、国风文化活动不断增多,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例如,当前“夜经济”已经是湖南长沙的特色消费场景,成为提振长沙经济的“金钥匙”。通过培育更多有“烟火气、湖南味、国际范”的消费新场景,长沙的“新消费之都”正在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和北京是国内超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高净值、高收入人群,但今年一季度两地的消费增速均是负数。
一季度,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57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消费增速却同比下降1.1%。一季度,北京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59亿元,消费增速同比下降3.3%。3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9.9%,其中餐饮收入下降3.1%,商品零售降幅达10.6%。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等多位专家认为,一线城市消费走弱,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第一,一线城市居民收入放缓压力加大、收入预期低,导致消费的可持续性减弱。第二,作为财产蓄水池的房产价格走低,财富效应随之消失,这对一线居民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导致收缩消费。第三,一线城市居民负债率较高。当居民的债务收入比持续增加时,意味着收入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支出比例持续走高,用于消费的比例持续降低。